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哲学学院 张海燕 时间:2021-09-24 点击数:


二零一四年的三月,虽然呼和浩特仍然春寒料峭,但初到内蒙古大学的我却热血沸腾,期待在这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心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内蒙古大学从来不是一片精神沙漠,从建校之日起它就充满了追求卓越的高贵品格。每一次在桃李湖畔漫步,我仿佛都能听到湖心岛和环绕它的湖水都在诉说着建校时先辈们如何筚路蓝缕,共同创造着祖国北疆的高等教育传奇。而今,“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教育事业在时光流转中绵延生息。非常有幸的是,在祖国北疆,在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我遇到了一群“爱智慧”的同行者。我们以梦为马、青春相伴,一起在经典阅读中浸润涵泳;我们在教书育人中践行中华血脉的传承,感知生命对生命的启发,体悟灵魂与灵魂的交流;我们在这里会因为对圣哲智言的敬畏陷入沉默,也会因为意见相左而争吵得面红耳赤……

在这里,因为对哲学教育和科研的热爱,我坚信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文化血脉的传承;我们绝非仅仅从事一份“为稻粱谋”的职业,我也在从事一项兼具崇高信仰、前沿知识和内在价值实现的伟大事业。我在寒冬腊月的读书会上激情四射,我在学生热切的求知眼神、激情四溢的思想辩论、自发的掌声中感动,我在学生取得成就时欣喜若狂,我在送别他们离开母校时五味翻转……马克思说,“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我看来高校教师就是最贴近自由自觉状态的劳动吧。教师在教学育人中感知生命中最珍贵的真善美,还在创造可以成为未来知识的科研成果中体会着生命的创造性精神,而正是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越来越热爱这份事业,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术为业”。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学校和学院给我提供了很多提升的机会,正是学校和学院的不断培养,并在与同事的切磋探讨中,在教学激发的问题意识中,我的能力才逐渐得以增强,成果质量稳步提升。我作为主讲教师和主要参与人,积极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该课程在2020、2021年荣获国家线下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国家一流课程,团队荣获一流团队,我也有幸列于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之列。但与这些荣誉相比,教学科研尤其是与同事、学生对话时所激发出来的“心流”状况,才是最直接的鼓励,也是我在教学相长中永不止步的深层动力因。时光荏苒,七年如白驹过隙,但“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内蒙古大学这个精神家园,在教学科研这份涵泳精神生命的事业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版权所有 中共内蒙古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推荐浏览器:IE 7.0 以上版本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