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今非昔比话家乡

作者:张博图 时间:2021-03-23 点击数:


作为一名千禧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对于改革开放前二十余年的变化并不很明晰,但是,还是可以通过祖辈和父辈的描述略知一二,从这回忆中感受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祖母说,一九七八年以前,我们买各种东西都需要票,就像粮票,油票乃至自行车票,买东西都要去公社凭票兑取,而且,每家每户的票是固定有限的,所以,过日子是真的需要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既要保证这一年的口粮够用,还要尽量让全家人吃饱,毕竟巧媳难为无米之炊。一九八一年以后,包产到户政策实施,每家每户都按人口份额分到了土地,家里开始自己种地,大家都有了更高的积极性,自家买了耕梨和毛驴,想方设法的打理土地,为的是有更好的收成,家里的吃穿用度都宽裕了些,逢年过节可以给孩子们改善生活了,压力小了一些。但是供孩子们上学还是很困难的,上学不仅要有一大笔额外的开支,与此同时,家里又少了一位劳动力,当时的状况真的是左右为难,所以,叔叔和姑姑都只读到读到初中,爸爸稍好一些,读到高中,因家庭变故,还是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

爸爸说,你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不知要比我们还多少倍。八十年代我们上学时候,从咱们家到镇上中学要三十多公里,还要背着自己半个月的干粮走一天的路,你奶奶纳的千层底也经常被磨破,没有办法,只能等到下次回家缝补过后继续穿,那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呢。你们现在不会再吃那样的苦了。当时爸爸特别羡慕同学的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后来,在自己成家立业的时候才买了一辆二手的,但还是很让人高兴 ,你要知道,我们当时的三大件儿可是自行车 、手表和缝纫机呀。现在想想当年,今非昔比了!各种电子产品一应俱全,不像当时的我们,全村的孩子都围挤在村子里的黑白电视前,只为观看一场电影。

对于彩电和黑白电视的区别,我时常和姐姐开玩笑说,如果三年是一代沟的话,那我们之间相差的十年简直是鸿沟了。后来,姐姐的确给我讲了我们之间的“鸿沟”。

姐姐说她五岁那年,叔叔出去打工回来后家里换下了黑白电视,换上了彩电,依稀记得一开机就会显示“熊猫电子”,同年,家里终于拆掉了逢雨就漏的土房子,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八岁那年,天公不作美,敖汉旗成了“熬旱”旗,村子里一起打了两口井,用于灌溉田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这让村里人都松了口气。政府组织村里农户同意种植烟草,有技术员指导,再统一收购,这个项目的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几乎从那时起,村里迎来了艳阳天。

我想,我的确是生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尽管我的经历时间较少,但我经历的变化却不少。近二十年来,我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的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还有这个时代的变化速度。互联网的发展,让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共享知识,传递快乐。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数不尽的方便,购物、读书、骑行、学习,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搞定,尽管网络上繁杂的信息有时让人目不暇接。两年前的环境整治还给了我整洁的街道,澄澈的孟克河水,蔚蓝的天空。万寿白塔的修缮,村委会的重建,幼儿园的建立,让村里又朝着发展乡村旅游迈出了一大步,而村里的孩子都可以轻松地得到良好的教育,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又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乡的变化无疑是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人们生活水品后有了切切实实的提升,中国方案与中国速度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四十年是一个巨龙腾飞,凤凰涅槃的过程;而未来,还有许多个四十年,我们这一代也会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版权所有 中共内蒙古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推荐浏览器:IE 7.0 以上版本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