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桃李湖畔·我与内大图书馆”有奖征文】遇见内大图书馆
作者:生命科学学院 高卉冉 时间:2021-04-25 点击数:
初见是极热的盛夏,我站在烈日下眯着眼看着这座建筑,内心却翻涌起万千思绪。
我想象着,未来四年在它其中度过一段段平静而浓烈的时光,或是在书桌前与那艰深美妙的细胞生物学斗智斗勇,或是忙里偷闲拿一本通俗小说半是愧疚半是喜悦的“窃读”,或是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里邂逅一段古代君子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图书馆,一向是大学这座象牙塔里的圣地,我怀着激动又崇敬的心情踏下了入馆的第一步,却着实想不到,在短短的一个月后我会有幸加入内大图书馆读者协会,为这片滋润着内大人的沃泽之地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本以为图书馆的工作定是如学术研究般遵循着上帝定下的那一套教科书的教义,但当我真正进入新宣部时,我才发现图书馆早已不是我印象里的模样,她更有活力,更年轻。就像万千个在她其中徘徊学习的内大学子一样,她富有少年人的朝气,也具有文人的书卷气息。她没有沾染社会中那悲哀的浮躁之气,而是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皎洁的元月与清亮的竹影,自有一份风流潇洒,自有一份俏皮可爱。
曾记否?那一次交响乐的震撼,空荡荡的大厅里回响着《走向复兴》,连灵魂都像是被洗涤一般。本是被分配了调控字幕与PPT的任务,我却记错了时间早到了排演的大厅。无奈之下只好坐在观众席上等待,却邂逅了一段奇妙的红色音乐奇缘。小提琴,慷慨激昂,大提琴,深沉饱满,长号,辉煌明亮,行军鼓,欢快喜悦。奇妙的音符撞击在一起,在断续和弦的映衬下,我仿佛听到抗日战争吹响着的号角,看到那高高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年轻的面庞与坚定的誓言化成一座座的白玉碑,新的征程上又站下了一排排的身影。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力量,饱含着爱国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期许,一下又一下敲击着你的心脏。感谢不知从何说起,只能说是幸运,何其幸运让我遇见内大图书馆,何其幸运让我加入其中邂逅这一场灵魂盛宴。
在内大图书馆工作的日子也不总是那么轻松的,但却总是无比的快乐和有趣。作为新宣部的一个小小的部员,我接触到的工作只能说是冰山一角。做一篇不长的推送或是节气相关的H5,然后在前辈的帮助下不断修改;整理借书目录,同时观察下其他人在图书馆留下的鲜活气息;接下录屏的任务,然后就有理由让自己过一个悠闲的上午;馆内培训,总是会巧遇各种极端天气让你感觉培训来之不易;周六晚上值班,会有机会遇到漂亮的研究生学姐。好吧,或许是我这个大一新生对内大图书馆的了解还不够深,但我还是想说,内大图书馆真的是个可爱又潇洒的地方。
然而,我对于内大图书馆,也不只是身为工作人员的情感,还有一个普通学生对她的敬仰与喜爱之情。本来我对于课外书籍,是一向只读些科幻小说之类的。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图书馆的漂流书架。起初只是看些自己感兴趣的杂志,后来竟然开始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晦涩的俄国文学,再后来竟然读起了一些土耳其和智利作家的小作品集。看了几本之后仍感觉不够尽兴,却惊奇的发现图书馆能免费下载电子书阅读!那几天正是学业负担没有多少的时候,我像是个小学生一样趴在桌子上,因为近视而把脸贴的离书极近,如饥似渴的读着那些陌生又熟悉的,晦涩又亲切的文字。我能感受到我的思想被牵出了一条线,那条线原本被五光十色的信息碎片切碎,如今却奇妙的重组,蜿蜒又犹豫的向上攀登,带着些微妙的恐惧重新连接这个世界。我还模糊的记得,那天的内大下着小雨,枯黄了一冬的草地上笼罩上了一层滤镜似的绿色。我怀里揣着一本帕特里克斯文松的《鳗鱼的旅行》,没有打伞,带着点微微的喜悦和专属雨天惆怅的往回走。不知道为什么,我脑子里浮现出各种奇妙的场景:几百年前,一个抱着竹简的书生推开书院吱呀作响的木门,伸出青色衣袍里的手感受这一份奇异的冰凉。几十年前,一个与我同龄的姑娘,冒着小雨赶到书店,买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本《新青年》。几年前,那个在题海中苦苦寻觅的我,迷茫的抬起头看着窗户里漆黑的倒影,是否会想到我今天的故事呢?
内大图书馆,这五个字对我来说,早就不是它表面上的意义了。它变成了她,我也变成了更好的我。我在这里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倾听到文学的耳语,学习到有趣的知识和技能,认识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朋友们,更多的是,体会到了内大图书馆独有的一份潇洒和淡然,一份质朴与可爱。如今,当我在电脑上敲下这些文字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还是那个极热的盛夏,红色的建筑在蝉叫声中映入我的眼帘。
2020年的9月,那便是我们的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