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幹先生、我与昭君文化

作者: 时间:2023-09-13 点击数:

马冀

西汉时出塞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一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达官显贵、骚人墨客,下至戍边将士、羁旅行役、市井细民,乃至思妇怨女,都曾为她的事迹而牵动内心的情愫。在民间长期流传着关于她的故事和传说;在她的故乡到处都可以见到她的遗迹;在她出塞途经的塞外,甚至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坟。围绕王昭君,历史学家们进行了无数的考证、探讨和争论;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绘画、雕塑、音乐、歌舞和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学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关昭君的作品,可以独立地编写一部“昭君文学史”。这部“文学史”,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起自汉代王昭君出塞后不久便产生的诗歌、音乐、舞蹈和民间故事,中经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直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今天,几乎每朝每代、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昭君文学艺术作品问世并流传。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歌咏昭君的诗歌约两千余首,小说和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约六十种,各类戏剧约四十多种。近年来昭君形象又陆续登上电视、电影屏幕和交响乐舞台。从昭君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来说,不但汉族人民对昭君故事耳熟能详,而且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之也如数家珍。远至外国如越南、朝鲜、日本,昭君故事广为人知,近年来在欧洲等国也日益引起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对王昭君研究给予重视的是一批革命先辈。他们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出发,给予王昭君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周恩来总理盛赞昭君是“为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 鼓励支援边疆的知识分子做“当代昭君”,并且建议曹禺写一部描写王昭君的话剧。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挥毫泼墨,写下了《谒昭君墓》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谢觉哉、陈毅、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曹禺、老舍、邓拓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写出有关王昭君的作品。在学术界也多次出现昭君研究和争论的热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如此众多的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同情,这样的历史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中是罕见的。

我从小生活在呼和浩特市,少年时代曾经多次到南郊的昭君墓(即古人常常吟诵的“青冢”)玩,并且听到不少昭君故事。“文革”结束后,我在内蒙古大学任教,因教学需要,接触了许多歌咏昭君的诗词,从而引起对昭君研究的兴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当时有感于昭君史料和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多,却无人梳理,便由此入手进行研究。经过几年工作,到1991年陆续写出来30多万字。当时青年教师出书很难,我向民盟的老领导林幹先生谈起此事,得到林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1991年“王昭君研究”课题被列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1992年林先生主持编写“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又决定将本书题目定为《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列入丛书出版计划。我根据林先生提出的修改建议和丛书的体例要求,对内容加以浓缩,篇幅削减至15万字。另有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改写成论文发表,如《论王昭君悲剧形象的成因》(收入《文学与语言论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王昭君魅力长存的奥秘》(《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年第一期)、《1949—1991年国内外有关王昭君的论著和文艺作品》(《民族研究动态》1993年3期)等。

1994年《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作为“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由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的王群同志作序。本书出版前,我主动将第一作者署名为林幹,林先生几次推辞,后来又在《前言》中亲笔添加了一句话:“本书由马冀设计、创稿,林幹审阅、定稿。”此书出版后,社会反映很好,很快便销售一空,几年后还有盗版出现。评论认为,本书在全面研究昭君出塞历史的基础上,以主要篇幅梳理、回顾昭君题材文学艺术作品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堪称一部分析深刻、观点新颖的“昭君题材文学史”。本书1997年被评为内蒙古社科成果荣誉奖。2007年本书被翻译成韩文,由韩国学研文化社出版。

1998年杨晶同志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后,回母校内蒙古大学看望老师,我送给他一本《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并且建议他在呼和浩特市文化建设中关注昭君问题。恰逢时任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的郝存柱同志提出,将过去民间每年举办的昭君庙会提升为由市政府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并且于1999年举办首届“昭君文化节”。当时也有一些同志提出 :“昭君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呼和浩特市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是什么? 呼和浩特市文化发展战略如何规划?针对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数次研讨会。我在会上几次发言,认为:“昭君文化”的概念可以成立;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大窑文化、敕勒川文化、鲜卑文化、蒙元文化、召庙文化、乳都文化等亮点很多,但比较而言,昭君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国内外知名度最高,民族友好、经济互补、社会和谐、追求完美的内涵最有积极意义,并且具有唯一性,因此应该把昭君文化作为呼和浩特市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纳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2000年7月,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发出〔2000〕22号文件《关于加强首府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呼和浩特市文化发展战略是“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建设首府文化”。

为了进一步论述我的观点,我酝酿写一本研究昭君文化的书。而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成立后,也想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一些基本建设工程,我便于2002年3月起草了一个编纂出版“昭君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建议。建议策划了“丛书”五种:第一种《昭君文化研究》由我执笔,全面论述“昭君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昭君文化提出的依据、昭君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此书应该是昭君文化的理论支撑,是丛书的灵魂。其余四种是《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昭君研究论文选》《昭君文化与民族经济》《昭君画册》。目的是通过五本书为昭君文化研究构建基础性、资料性的著作框架,为当代和后人的昭君研究提供方便。这个建议写出后,我首先征求董恒宇同志(时任呼和浩特市副市长、民盟内蒙古区委副主委)的意见,董主委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委托他把建议书转交给杨晶同志,同时也报送了市委宣传部和昭君文化研究会。很快,呼和浩特市便成立了以郝存柱副书记为主任的编委会,并筹集资金给予支持。

为了提高丛书的学术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我又提出请林幹先生担任丛书总主编。当时林先生已经八十八岁,封笔多年,他坚持推荐我做丛书主编。我到他家详细汇报了情况,并且说明主要工作我来做,您只要挂名就行。林先生后来答应担任总主编,并不是挂名,而是拿着放大镜审阅了大部分书稿。他那不辞辛劳、老骥伏枥的精神令人感动。

2004年“昭君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五种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我执笔的《昭君文化研究》一书被评价为“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昭君文化的理论性著作”。书中把“昭君文化”的概念界定为:“以王昭君出塞和亲为核心,两千年来与此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其所涉及的领域有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文学艺术、民俗、考古、经济等等”。在论述昭君出塞历史真相的基础上,书中首次提出了以下重要命题:中国传统的“和合”理论是昭君文化的哲学基础,民族团结友好是昭君文化的中心内容,昭君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促进农耕、游牧等不同经济区的互补和交流,昭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代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昭君文化蕴含着爱国奉献、正直高洁、勇闯新路、包容宽厚等丰富的人生哲理,昭君文化是追求完美的文化,昭君文化具有世界意义。书中还指出,昭君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

《昭君文化研究》一书在社会上引起广泛重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的伏来旺同志看过此书,找我谈话,认为昭君文化的精神对于统战工作也有启示意义。并且撰写了《以昭君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一文,发表在中央统战部主办的《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06年第5期。此后,我又陆续发表昭君研究论文多篇。2006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发文,聘请我为市政府文化顾问。

多年以来,我与昭君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写专著、发论文,还积极参与到弘扬昭君文化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先后应邀在“北疆讲坛”和许多单位做学术报告、讲座约二十多次;接受中央级、内蒙古、湖北等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采访数十次。2007年帮助中央电视台七套《见证·发现之旅》栏目策划了专题片《昭君和亲》(上下集,共60分钟);2009年协助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华民族》栏目拍摄了四集系列片《王昭君》(每集45分钟),任顾问。此片后来翻译为英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九套多次复播。2012年匈牙利历史学家哲尔吉·道博内尔博士等来内蒙古访问,我陪同他们游览昭君墓,讲解了匈奴历史和昭君贡献,并且协助他们拍摄了专题片《匈奴秘史》(46分钟)。此片先后用匈牙利语、英语、汉语、俄语在各国播出。我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府参事多年,也利用这些平台发言、写提案、提建议,为昭君文化鼓与呼。

1998年,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成立,使昭君文化研究者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组织,我有幸被选为副会长。研究会积极为呼和浩特市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广泛联络国内外昭君文化爱好者;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都有一批高水平论文发表;组织出版了“昭君文化研究丛书”和多种论文集、文学作品;还组织书画家笔会、吟诵昭君诗词大赛等活动。在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影响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我又建议成立国家级昭君文化研究会。2008年,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正式成立,我也被选为副会长。分会的成立,推动着昭君文化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影响进一步扩大。

由昭君文化研究会建议举办的“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从1999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17届(除“非典”那年外)。每一届文化节,我和研究会同仁都积极参与有关活动,提出各种建议。尽管市委、市政府多次换届,但是每一届领导都自觉坚持打造“昭君文化节”的品牌。“昭君文化节”不但每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已经成为呼和浩特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并被联合国列为“最有发展潜力的节庆活动”之一。湖北等地也相继举办了“昭君艺术节”等活动,我也多次被湖北省兴山县、宜昌市邀请参加相关活动。

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是弘扬昭君文化的重要基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昭君墓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四次扩建。每次扩建都要请我帮助策划,我都尽心尽力提出建议。2005年,昭君墓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个别评委不太了解情况,出现意见分歧。我听到消息,连夜给刘云山(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同志写信,说明昭君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强调昭君墓在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在刘云山等中央领导的关心下,评委们达成了共识,昭君墓终于通过评审,成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以昭君墓为依托建成的昭君博物院景区,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和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昭君文化现象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我相信今后还将常讲常新,因为昭君文化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性。预祝昭君文化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


作者简介

马冀,内蒙古大学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

版权所有 中共内蒙古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推荐浏览器:IE 7.0 以上版本

蒙ICP16002391号-1